五年了,我們的香港記憶帶了點苦澀
五年了。時間過得真快。我還記得 2019 年夏天,我在清邁,每天就是盯著螢幕,看著直播,追著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最新進展。那段日子裡,百萬香港人走上街頭,城市的牆壁、天橋、地下道,到處都貼滿了便利貼,寫著「我們愛香港!我們是香港!香港永不放棄!」這樣的標語。人行道上,有人用傳單拼成棋盤圖案。示威者築起路障,和警察對峙。
這場運動不只是抗議一條引渡條例,更是關乎身分認同的掙扎。我看著那面被換上的黑旗,上面是被燻黑、枯萎的紫荊花,這多像香港的處境,一朵雜交、需要人工才能延續的花。抗議者喊出的口號,唱著那首《願榮光歸香港》,像是在尋找香港自己的聲音。那是一種堅定的拒絕,不願被強加來自北方的身分認同。
這場抗爭也伴隨著控制敘事的鬥爭。我看到年輕人冒著風險,摘下口罩,只為了不被官方媒體稱為「暴徒」。但權力方也用盡手段,警察施放了大量催淚彈,甚至過期的,有人在元朗被白衣人襲擊。司法也被用作壓制異議的武器,「法律戰」悄然進行。
五年過去,香港已經變了很多。那堵堵曾經充滿訊息的連儂牆消失了。網絡監控越來越嚴,抗議貼紙變成了只能私下傳閱的地下刊物。我以前看的《蘋果日報》也不在了。
這種變化,其實早就有跡可循。曾灶財,人稱「九龍皇帝」,他在街頭寫下自己聲稱擁有香港土地的文字,一開始被看作怪人,甚至被送進精神病院。但他堅持了半個世紀,他的墨寶後來成了香港的標誌,印在各種商品上。他用想像力聲稱主權,即使作品被塗掉,字跡依然隱約可見,就像那句「我塗掉文字,是為了讓你們看到更多」。九龍皇帝的反抗精神,似乎一直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液裡。
現在,香港人想像自己是誰的空間越來越小了。那種失落感和惆悵,像甜甜的家鄉味道突然帶了點苦澀。但我也記得,香港人選擇的反英雄,那些受到壓迫但努力反抗的人們,他們會繼續反抗下去。
看著現在的香港,再回想 2019 年,心裡五味雜陳。也許有一種失落,卻又同時懷抱希望,希望香港未來能夠重生。
這五年,中國大陸最後一片民主空間——香港,確實沒有了,一切都變了。但那些在牆上、在心裡留下的印記,或許還在吧。